37000cm威尼斯
  • 作者:37000cm威尼斯
  • 2020-10-31

  2020年10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专家组专家陈雪峰教授于线上进行了以“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主持。与会的专家学者、大会各界参与者及37000cm威尼斯师生取了该报告,总收听人数近万人。
 
 (陈雪峰教授正在进行报告)
 
   此次报告中,陈雪峰教授从疫情中的心理社会服务、完善治理体系的迫切需求、心理学作为枢纽学科的作用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陈雪峰教授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理服务各项工作作为引入,指出:与非典和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的心理服务工作相比,此次对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有了很大的进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初显。陈教授强调在疫情期间心理学会积极行动,进行心理干预,联合发布倡议书等为抗疫提供心理支持和科学支撑,力度与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线上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以及心理咨询师三方共同发力,整合资源,达到了社会和谐,没有出现以往“一窝蜂”的现象。同时,陈教授指出了疫情防控中社会心理服务存在的三大问题,即缺少统一部署、供需不对称与缺乏督察和心理服务评价体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其次,陈教授围绕完善治理体系解说了社会治理的内涵与历史演进;理清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线索;指出了应急管理中社会心理服务所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手段提供心理服务,引导社会心态,全方位加强心理建设,从而有效提高个体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组织健康发展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之后,陈教授阐述了心理学作为枢纽学科的作用。她指出完善治理体系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心理学应用研究。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开展系统研究,进行学科规划。微观层面侧重应急管理心理服务专业技术研发,特别是重视本土化心理服务方法研发、互联网+心理服务技术研发;中观层面侧重应急管理心理服务队伍建设、胜任力模型、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的机制、效果评估等研究;宏观层面侧重突发事件后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研究,与公共政策和应急管理改策相结合,为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形成高效率的应急响应机制提供知识积累和技术支撑。
  最后,陈雪峰教授总结到:后疫情时代会出现一些相对尖锐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我们应该明确国家心理发展目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多元主体共同发力,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心理引导;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完善心理服务评价和督察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