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报告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疫情信息对公众担忧心理和防疫措施支持度的影响》。来自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学者廖海萍介绍了疫情期间关于公众的心理状态和对防疫措施的态度的调查。该研究结果发现,疫情信息在疫情爆发期起到了良好的“风险沟通”作用,有助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疫情信息还能通过唤起公众的担忧情绪,促使人们采取官方建议的保护行为;谣言则会损害公众的防疫措施支持度,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图为学者廖海萍正在进行报告)
第二个报告人是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者王晓楠,题目是《社会资本、雾霾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该研究采用“2017 年中国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随机调查数据,发现政府信任、组织信任、社会网络、互惠规范不仅对风险感知产生效应,而且通过雾霾风险感知对应对行为产生间接效应。这一结果有助于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和公众理性风险感知去提升公众的风险应对能力。
(图为学者王晓楠正在进行报告)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学者杨昕雅的报告题目是《全球PM2.5风险的社会脆弱性构建和检验: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该研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环境风险研究,构建了一个综合的、具有适当指标的PM2.5社会脆弱性理论框架。该研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社会脆弱性对PM2.5风险的影响,为环境风险管理的策略制定提供了研究支持。
(图为学者杨昕雅正在进行报告)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学者张柯烨报告了《时间充裕:一条通往“慢生活”的途径》。两个研究揭示了时间充裕的心理和行为影响,为理解资源稀缺的后果以及如何应对时间贫困提供了有用的见解。
(图为学者张珂烨正在进行报告)
西北师范大学37000cm威尼斯的学者邹妍报告了所在研究团队的工作,题目为《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社会排斥后的自动化情绪调节差异》。该项研究探究了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社会排斥后的自动化情绪调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