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
  • 作者:37000cm威尼斯
  • 2020-11-01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0学术年会第八场专题论坛于2020年10月31日15:40~17:40在线举行。本场论坛的主题为“大学生目标取向变化:轨迹与预测源”,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姚翔主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白新文为本场论坛的评议人。
 
(第八场专题论坛主持人:姚翔副教授)
(第八场专题论坛评议人:白新文副研究员)
 
  首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学者冯逸汝做了题为《大学生目标取向变化:轨迹与预测源》的报告。她所在的研究团队从自我调节的视角出发,采用追踪研究设计和潜变量分类增长模型,探究了大学生目标取向变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同轨迹,以及学习压力、学业匹配、学习效能感等变量对于这些轨迹的预测作用,区分了大学生不同亚群体的目标取向变化模式。
 
(第八场专题论坛:第一个报告)
 
  第二个报告人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学者罗敏。她报告的题目是《人格对大学生早期生涯发展的影响: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该研究利用纵向追踪研究设计、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等统计方法,旨在重新确认中国情境下人格与生涯适应力各维度的关系。研究结果从生涯适应力的角度揭示了不同个性特征如何促发学生早期生涯成长,为高校的生涯适应干预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
 
(第八场专题论坛:第二个报告)
 
  第三个报告的题目为《人格对信息寻求行为变化趋势类型的影响》,报告人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学者张卓然。为了区分信息寻求行为的趋势、探究大五人格与其趋势变化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搜集了409名大一新生入学时的数据,利用混合增长模型等方法证明了人格特质对新生的适应行为模式的预测作用,很好地解释了前人研究中不一致的地方。
 
(第八场专题论坛:第三个报告)
 
  第四个报告题目为《情感特质与文化适应:文化渗入变化与学校支持的影响》,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学者安复林为报告人。此研究基于文化渗入过程模型,考察了文化渗入的动态变化趋势,探究了情感特质对留学生文化渗入变化趋势和适应结果的影响。同时,该研究还根据特质激活理论,以学校支持作为特质激活线索,证实了它能调节情感特质与文化渗入变化趋势和适应结果的关系。这些结果为文化渗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向,为留学生管理部门提供了实践指导。
 
(第八场专题论坛:第四个报告)
 
  最后一个报告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学者邓英欣带来的《学习动机取向与学业表现:自我调节理论视角下的动态研究》。通过对大一新生学习目标取向的过程模型和其入学第一年学业表现的关系进行纵向追踪研究,发现学习目标取向高的新生在入学后的一个月里普遍经历了更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更多的反馈寻求行为;反馈寻求行为的初始水平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随时间线性增长,与学业表现正相关。
 
(第八场专题论坛:第五个报告)